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第三代核电技术——更高效 更清洁 更安全
更新时间  2024-03-21 来源:产品中心
  • 详细介绍

  每台“华龙一号”机组每年清洁发电近100亿千瓦时,能够很好的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年度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万棵

  核电是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能源系统。做强做优核电事业,还能有效带动上下游大量相关高技术产业,促进国家高端重大装备制造业、相关服务行业发展,对材料、冶金、化工、机械、电子、仪器制造等几十个行业的加工技术和工艺水平具有显著拉动作用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从远古人类使用“薪炭能源”到工业革命迎来“油气时代”,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能源利用史。传统化石能源在人类社会工业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持续不断的增加化石燃料使用,将排放过量二氧化碳,对地球生态和气候带来破坏。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逐渐达成共识:应当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逐步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新一轮能源更替,已是大势所趋。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落实这一目标,能源供应领域是重要突破口,众多能源中碳排放量最低的核电是选择之一。

  作为低碳能源,核能具有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大、基荷电力稳定、单机容量大、占地规模小、长时间运行成本低、核燃料易于储备、可有效提升能源自给率等优势,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着逐渐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未来清洁能源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核能发电时,核反应堆内的铀燃料不会像石油或天然气一样燃烧,而是利用原子能的“核裂变”现象获取热能,进而利用热能烧水产生蒸汽,推动蒸汽轮机进行发电。

  1公斤铀235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或1700吨原油。一座百万千瓦的核电厂每年需要补充核燃料仅30吨,而同样容量规模的燃煤机组年耗煤量约300万吨。与燃煤电厂相比,核电厂运输燃料的成本几乎能忽略不计。

  数据显示,近年来,核能慢慢的变成了世界清洁能源主力军。2019年,全球核电总发电量达2657太瓦时,贡献了世界约1/3的低碳电力。国际机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核电帮助降低了二氧化碳的长期排放增加速度。以“华龙一号”为例,每台“华龙一号”机组装机容量116万千瓦,每年清洁发电近100亿千瓦时,能够很好的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年度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万棵。

  正是由于核能发电具有其他能源不能够比拟的高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和高稳定性且生产电力过程对环境友好等特点,2018年第九届世界清洁能源部长级别的会议上,明确将核电定位为清洁能源,并且倡议关注核电用于基荷电力(即电网中稳定供电的基础电力)以及用于未来新的低碳复合能源系统建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批单机容量在300兆瓦左右的核电站问世,这些核电站属于原型堆核电厂,基本功能是通过试验形式来验证核电在工程实施上的可行性;20世纪70年代,石油涨价引发的能源危机促进了核电发展,世界上正在商业运行的400多台机组大都是在这一段时期建成,通过商业化、标准化、系列化、批量化运营以提高经济性。二代核电站单机容量大都在600—1400兆瓦之间,是目前世界各国正在运行的核电站主力机型。

  我国科技工作人员认线余年核电研究设计经验,并汲取世界核电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型号——“华龙一号”。“华龙一号”设计全面平衡地贯彻了核安全纵深防御原则和设计可靠性原则,设置多道屏障增加安全系数,以确保生产活动均置于防御措施的保护之下,创新性地采用“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使得核电站能够在极端情况下维持系统运行,大幅度的提高抵抗震动的能力,更好地保证安全。

  “华龙一号”特有多重安全保障:双层安全壳可以抵御大飞机撞击;在设计上提高抗震标准,逐渐增强电厂固有安全能力;专设安全系统最重要的包含安全注入系统、安全壳喷淋系统、蒸汽发生器辅助给水系统和大气排放系统等,实现了针对各类不同严重程度的事故都有充分可靠的安全措施。多重安全手段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核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事故预防的可靠性,若发生事故,确保30分钟内无操作员干预,事故也不会升级,事故发生72小时内无需来自厂外的支援即能应对事故。此外,电站设计寿期从40年提高到60年,堆芯换料期从通常的12个月延长到18个月,大幅度的提升了电厂可用率。华龙一号在安全性、经济性和性能指标上达到或超过了国际三代核电用户需求。

  国际机构专家觉得:“‘华龙一号’在设计安全方面是成熟可靠的,其在成熟技术和详细的试验验证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设计是成熟可靠的。”2015年5月,“华龙一号”落地福建福清;2021年1月,“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从核岛浇灌第一罐混凝土到商业运行仅用了68.7个月,是唯一按期完成的全球三代核电首堆。“华龙一号”成为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核电是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能源系统。做强做优核电事业,不仅仅可以带动核燃料循环全产业链发展,还能有效带动上下游大量相关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超级工程”,“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工程带动上下游5300多家公司实现了411台核心设备的国产化,促进了国家高端重大装备制造业、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对材料、冶金、化工、机械、电子、仪器制造等几十个行业的加工技术和工艺水平具有显著拉动作用。

  核电是高科技战略产业,也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方法。中国核电事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40年来,从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研发,我国已拥有国际先进的核电技术和核电建设运行能力,核电总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三位。科技工作人员要逐步加强科技创新,持续推进华龙后续机型研发,力争在先进核电、新型燃料、新材料方面取得突破,持续提升压水堆核电技术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为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更大贡献。

  五年来,多次考察中部六省,为中部地区谋新篇、开新局指引方向。我们选取产业转型、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建设、乡村振兴、制造业发展、文化传承等六个方面,跟着的足迹,通过卫星视角看中部崛起新图景。

  科学技术创新是新型工业化非常非常重要的驱动力。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谁掌握科学技术创新的主动权,谁就能占据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刘柳团队在近日出版的《科学》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了一种反电子态双亲性卡宾。这类卡宾的分离表征拓展了人们对碳化学的认知,并有望促成双亲性主族元素化学的革新。

  一项国际研究近期发现,陆生动物所能达到的最大奔跑速度受肌肉收缩速度和幅度这两个因素限制。而猎豹等中型陆生动物身上,这两个极限刚好能达到平衡。

  未来航空,会是怎样?从材料到发动机,从通信到能源动力,人们在猜测,颠覆性的改变会从哪里发生?

  睡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与清醒时相比,睡眠期间大多数生理功能会发生改变,例如心率、动脉血压、体温、激素分泌及免疫功能等。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3月17日开幕以来,记者采访参加会议的专家、企业代表,听听他们带来关于种业高水平发展的最新动态。

  截至2023年底,全国基站总数超337.7万个,5G移动电线亿户,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和县城,5G应用已深入千行百业,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记者19日从西北大学获悉,该校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鹏副教授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国武教授团队申请的两种新矿物,近日经国际矿物学学会新矿物命名与分类专业委员会审查、投票,均通过认定。

  此次开放的科研设施及试验平台共10项,展现了我国核工业科学技术创新的“硬核实力”。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3月20日8时31分,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3月20日,搭载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的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动力电池对新能源汽车来说是最核心的安全部件,它可以深刻影响不同车的性能、安全、可靠性以及二手车价值。

  经国务院批准,2024中关村论坛将首次在刚建成的永久会址举办,时间定于4月25日至29日,今年的年度主题为“创新:建设更美好的世界”,将坚持高端定位,更突出国家级和国际化。

  闵恩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也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学工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为我国能源化工行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2021年到2023年,集团营收从30亿元提升到52亿元,主要作物市场占有率从7%提高到10%,新品种营收占比从8%提升到20%。

  最新论文是第一篇指出宇宙组成不需要暗物质,同时也能与某些宇宙学关键观测结果相吻合的论文。

  方恩权透露,该研究成果用于广州、福州等多条地铁线路施工中,实现了盾构带压开仓超过100台·次,大幅度的降低了盾构施工风险。

  据介绍,“海基二号”将于近期进行海上安装,建成后将服役于我国第一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助推亿吨级深水老油田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