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巡洋舰是英国在1880年代为清水兵制作的两艘二等装甲巡洋舰。它们是与德国制作的级是大清水兵于德国的伏尔铿造船厂订货及制作的露炮塔铁甲舰—定远级铁甲舰之姊妹舰。其时有
意图是比较两国制作的舰艇质量。它们由阿姆斯特朗造船厂依据威廉·怀特的规划制作。合同总价为1697453两(每艘285000英镑)。它们被命名为“致远”号(忠实)和“靖远”号(安定)。
“致远”号(致远)于1885年10月20日在埃尔斯维克的阿姆斯特朗·米切尔造船厂开工制作(厂房编号493),于1886年9月29日下水,于1887年7月23日竣工。
“靖远”号(靖远)于1885年10月29日在埃尔斯维克的阿姆斯特朗·米切尔造船厂开工制作(厂房编号494),于1886年12月14日下水,于1887年7月9日竣工。
“致远”号和“靖远”号是典型的前期“埃尔斯维克”级装甲巡洋舰。它们具有以下特色:
因为英国人以为击中关闭的炮塔会形成重大损失,致远号和景远号上的一切火炮都是从后边翻开的。主口径-三门210毫米13吨克虏伯炮-类似于曾经的巡洋舰类型。
3门克虏伯1880式210毫米35倍径后膛钢箍套炮。艏楼甲板装置双联炮台一座,两门火炮装置在同一个旋转炮台上,有英式后部敞开式炮罩,使用液压驱动进行转向以及装弹。第3门独自装置在后部,因为艉楼是军官生活区,无法装置杂乱的设备,因而滚动火炮和弹药补给均为人力。该规划使得3门主炮均可以侧舷对敌。在炮的外侧装置了起重机。船尾单炮体系也装备了液压升降机,但只能手动操作。弹药-每门炮50发炮弹。
主炮之外,还装备了两门152毫米(6英寸)阿姆斯特朗后装炮,坐落船体中部两边。后部敞开式炮罩,舷侧射界60度,射程6500米,弹重36.3公斤,发射药包15.42公斤。
此外舰上的轻兵器包含8门哈乞开斯57毫米6磅速射炮,其间4门装置在艏艉楼炮房内,另4门装置在甲板上,初速600米/秒,射程4000米。还有6门10管加特林机关炮(时称格林连珠炮),手摇发射,两门装置在后桅的桅盘,另4门装置在手艉楼顶部两舷。四个水上鱼雷发射管,其间两个固定在船首和船尾,两个坐落战役指挥塔邻近的球形发射架中。
动力部分,为两台霍索恩(英语:R&W Hawthorn)卧式三段胀大式蒸汽机,由4座燃煤锅炉供给蒸汽,推进两根传动轴。公试时在强压通风状态下,可以到达6,892匹指示马力(5,139千瓦特)的出力,最大航速18.5节(34千米每小时)。本级吸取了济远号煤仓狭隘的经验教训,装备了较大的煤仓,正常装煤200吨,最大装煤520吨;10节航速下每天耗费20吨,强压通风下每天耗费70吨。舰上装置有电力和水压传动设备,用来将炮弹从储藏室提升到火炮的方位。
装置在隔离舱中,由横向隔板分隔。它们的规划功率为自然通风时3300马力,人工通风时5500马力。后者对应18节的速度。在排水量为2302吨的实验中,记录了自然通风时15.25节和3733马力的均匀成果,人工通风时18.536节和6892马力。
两艘巡洋舰于1887年8月2日由清船员接纳。它们于1887年9月12日与装甲巡洋舰一同脱离英国,并于同年11月抵达大沽。
“致远”号在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严峻受损,企图碰击日本巡洋舰“吉野”,但被炮弹击中鱼雷发射管后爆破淹没(246人逝世,仅有7人获救)。
“靖远”号在同一场战役中遭到110次击中(2人逝世,18人受伤);从1月1日到2月10日,热心参加了威海卫的防护;2月5日,在威海卫内海被日本鱼雷艇11号和13号击中鱼雷,但仍漂浮着;2月8日,遭到岸防炮火进一步损坏;2月10日,在与日本舰队的战役中严峻受损,被船员摧毁。船体于1897年打捞上来,并被拆解。
装甲:甲板51毫米(斜面102毫米),炮盾51毫米,战役指挥塔76毫米;
兵器:三门210毫米/35炮,两门152毫米/35炮,八门57毫米/40炮,两门47毫米/40炮,六门37毫米/20炮,四门11.43毫米机枪,四座350毫米鱼雷发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