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展示 > 酿酒行业

案例展示

国产火电耐热材料迈向高端

更新时间  2024-11-22 来源:酿酒行业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一大方向,是推动煤电机组节能降耗。近年来,随着机组向大型化、清洁化发展,我国火电机组参数、性能和产量已全方位占据世界首位,主要火电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出更高要求,为满足更低煤耗火电机组要求,需要继续推动国产火电装备耐热材料提升性能,向更高端水平迈进。

  在近日举行的推进火电管道国产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座谈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陈进行表示,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我国电力装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

  燃煤发电的原理可以简单理解为“烧开水”,即通过煤炭燃烧释放热能,进而产生高温度高压力蒸汽驱动汽轮机转动,再通过汽轮机转动带动发电机转动来发电。理论上说,蒸汽压力和温度越高,机组发电热效率越高,煤耗越低,碳排放也越低,意味着煤电更清洁。

  随着材料技术慢慢的提升和热能动力理论日臻完善,火电蒸汽参数根据不一样的温度和压力,经历了低压、中压、高压、超高压、亚临界、超临界及超超临界几个发展历史。在煤电低碳化发展要求下,超超临界技术成为当前煤电领域主流。更高的蒸汽温度和压力,需要性能更好的耐热材料作支撑。

  我国自2008年起加快高温合金材料及关键高温部件制造的研发技术进程,意图彻底打破火电耐热材料的国际垄断。国家能源局先后召开了工作会议,组织相关企业就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阀门和火电机组主蒸汽供热管道、再热蒸汽供热管道、高压给水管道、旁路管道开展联合研发。根据四大管道国产化工作任务,国家能源局制定了《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国产化实施方案》,逐步加强组织协调国产化依托工程建设。目前,我国初步实现了四大管道耐热材料国产化,可满足620摄氏度燃煤机组需求。

  随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动,更高温度和压力、更低煤耗的火电机组攻关应用被提上议程。可是,当温度走向620摄氏度以上、压力逼近30兆帕及以上时,现有国产耐热材料不足以满足要求,成为制约我国火电煤耗逐步降低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十四五”能源领域科学技术创新规划》中,针对先进高参数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明白准确地提出,开展700摄氏度等级高温合金材料及关键高温部件的制造、加工、焊接、检验等关键技术研究。

  “要逐步降低电站煤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必须提高蒸汽参数。而电站锅炉运行参数的提高,主要根据锅炉用材料的适合使用的范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正东说。

  在各方努力下,国产耐热材料技术取得突破。钢铁研究总院、宝武集团、宏润核装等单位联合开展G115大口径厚壁钢管工程化技术攻关取得成功。在2023年8月31日启动的国家电力示范项目——世界首台630摄氏度大唐郓城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主体工程中,G115耐高温钢首次应用到煤电机组,将汽轮机进气蒸汽温度提升至631摄氏度,攻克了同类型百万千瓦机组620摄氏度的技术壁垒,将燃煤机组发电热效率提升到50%以上。同时,煤耗较同类型领先水平机组的270克/千瓦时再降14克。

  在大唐郓城发电公司工程设备部副主任姜海峰看来,将来随着国产耐高温新材料技术逐步提升,火电厂煤耗值降低还有空间。陈进行建议,有关部门应继续完善能源技术装备首台(套)支持政策,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要支持创新型企业成长为创新发源地,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创新创业潜能充分释放。(王轶辰)

  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为,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65.3(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6.0%,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该项目研究团队由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源量子”)等单位组成。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许春鹏、研究员王博和研究员张海春,与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陈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余逸伦等合作,以古蝉为研究对象开展综合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

  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孙强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周易冬:乳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固有因素和可控因素。

  与秋燥引起的皮肤干燥相比,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皮肤干燥更为持久且难以改善,有时还会出现瘙痒、脱屑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关节疼痛、肿胀,甚至关节畸形。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全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新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顶配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趋势。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怎么样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